查看原文
其他

对话2022届优秀毕业生韩晗丨研·毕业谈【7】


研·毕业谈

又是一年毕业季,送别的时刻,让我们听听那些即将告别研究生生涯的学子的心得。近期,我们将定期推出2022文化育人毕业季【优秀毕业研究生专访】系列,从他们的科研之路和校园故事中获得思考和感悟,以榜样为明灯,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个人简介


韩晗,法学院(青岛)2019级刑事诉讼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周长军教授,在攻读研究生阶段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委托课题、中国法学会2016年司法部重点委托课题、山东省法学会2017年度重点课题等多项课题研究,科研成果曾在《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参与《刑事司法改革与基本权利保障》《刑事司法论丛(第7卷)》等著作的编写,曾获山东省优秀学生、山东大学校长奖、国家奖学金、山东省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荣誉。


科研:天道酬勤,持之以恒


耐心是应对所有状况的万能钥匙。人必须随一切共振,热衷于一切,同时又保持冷静与耐心。  ——卡夫卡


谈起法学,韩晗带着独有的认真与严谨回顾自己研究生和博士阶段的科研心路:“法学作为人文社科类的学科,其实非常注重积累。这时候就需要对科研活动具备耐心,很多事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前期的铺垫。当我个人出现这种急躁情绪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这句话,也告诫自己要有耐心去面对各种事情。”


面对浩如烟海的法律文献和法学的众多门类,他提到了在科研之路开始时如何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博士阶段攻读刑事诉讼专业的他,从硕士阶段就开始关注职务犯罪的侦查程序,当时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尚未开始,职务犯罪的侦查主要由检察机关负责,检察权的研究是一个重点,所以他的硕士毕业论文聚焦于检察权的研究。但从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的过程中,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改变了职务犯罪的管辖权,纪检监察机关负责职务犯罪的调查,于是韩晗将关注的视角转向《监察法》,在继续研究职务犯罪调查程序的基础上,着力对《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的交叉、衔接问题展开研究。紧跟国家法律发展的脚步,将学术科研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相结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为法治国家的建立健全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是他为自己定下的目标。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关于读博,他将原因总结为:起于憧憬,久于热爱。“最开始有这个读博的想法,更多地是对博士学位的憧憬,毕竟那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人相对少一些,所以一开始对这个身份和群体有一些向往。硕士一年级的时候导师让我参加了他主持的一个课题,这是我第一次比较深入地参与学术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觉得科研活动还是适合自己的,之后随着参加课题、学术会议的增多,就更加坚定了读博的想法。”除了自己,读博的想法和导师也密不可分:“硕士毕业之后,导师希望能够将这个状态延续下去,所以就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韩晗在进行日常科研写作


读博路上既有鲜花和掌声,也有荆棘与坎坷。在法学的漫漫征途上,韩晗也曾遇到过难题。他首先遇到的是论文选题之“难”。论文写作的前提就是找准选题,这是每当开启一篇论文写作时最“痛苦”的事情,在选题遇到困难时,不能埋头苦思,闭门造车,需要多多加强与导师的联系和沟通,广泛地阅读相关的论文,多方面地思考与比较,灵感就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其次是时间调配之“难”。日常生活中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但对于论文写作又需要足够的时间的投入,这其中会产生很多矛盾。对于时间的调配,他提供的经验是通过规划各项事情的时间表来安排工作的进度,使自己尽可能按照计划推进日常工作,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论文的完成进度。

在谈到法学的价值时,他表示法学的意义往往不直接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法学更多地是规则与价值之学。“法学的研究与实践更多地是通过规则的建构去维护社会的价值,进而树立一种正确价值观指导下的良善秩序。比如职务犯罪调查程序的研究就能体现了这样的意义。当然,每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社会的进步更需要潜移默化的积累,对法律人而言,更重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学在工作、生活之中予以坚持,并尽可能地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当法治成为一种共识,遵守规则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之时,那我们这个社会就会不断地向前进步。


导师:良师益友,言传身教


“我的硕士与博士阶段都是师从周长军教授,周老师对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提起导师,韩晗如是说到,“首先,我能够走上科研道路就是依靠周老师的支持。其次,周老师对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都很关注。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周老师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关键的节点、乃至于每一篇论文都给予了我关键性的指导与帮助,这也使得我的学习过程是比较顺利的。最后,周老师严谨的学术风格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哪怕很普通的文件资料,周老师都会非常认真的进行核对、修改,特别是当我浮躁不认真的时候,周老师严谨的学术风格会让我及时的校正自己。”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他坦言自己都会和周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常进行日常交流与沟通。自己和导师之间学术交流更多,大多是关于研究方向、选题、关键节点等方面做提纲挈领、直面问题、校正方向的交流。科研之外,周老师待人处事的方式与态度也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位学生,那种对待同事、同学的友善和耐心都是自己以后工作生活都应该学习的地方


韩晗与导师周长军的合影


谈及与导师之间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他满怀感恩地说,“在我硕士以及博士的毕业论文在提交外审之前的那一刻,周老师依然在进行着细致的修改与调整,纠正很多细节上的问题。现在想想若没有坚持到最后一刻的严谨与细致,外审未必会像最终那样顺利。如今回想起来还是很感动,很感谢周老师的付出!



生活:充实自己,展望未来


当他偶尔从科研和论文中抽身,韩晗还会参加各种论坛、讲座、调研等活动,像“山海讲堂”研究生论坛、去实务部门开展调研、2021年山东省法学会监察法学研究会年会等等,“参与这些活动对我的提升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以开阔学术视野,避免固步自封;另一方面,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调研问题的设计方案,与人沟通的技巧,自办会议的会务工作统筹协调等等”,其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调研活动,能够在“书本上的法律”之外发现“行动中的法律”。因为法律实务部门在实践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在现有法律无法应对复杂实践的情况下,会通过实践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这些情况都是在书本上无法得到的,而且也是“真问题”,对于研究也有很大的启发。


韩晗参加学术会议发表演讲


谈起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宿舍—图书馆—食堂”是他给出的三个关键词。“因为这是自己最经常出现一条轨迹。虽然这种生活单调了一些,但也不失为一段美好的回忆,人生有这么一段相对拼搏的时光也是极好的。毕竟工作之后,随着各种事情的增多,可能很难再有这种三点一线的单纯的生活状态。”除了三点一线的生活,他的业余生活还包括乒乓球和散步,“我会尽量拿出一部分时间跟同学打打乒乓球或者去东门的海边散散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沟通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疏导心理紧张情绪,而且可以在信息上互通有无,及时交流一些学术信息和工作动态,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科研生活当中。

谈及未来,他打算进入高校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一是个人性格相对更喜欢学校的氛围,二是比较喜欢从事科研工作,所以也是希望进入高校延续自己的研究,“深耕”自己目前的研究领域。



于细微处见真章

在坚持中灿然生花

祝愿所有毕业生既有前程可奔赴

亦有岁月可回首

也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热爱的领域

并用持之以恒的努力

让未来闪闪发光


猜你想看

对话2022届优秀毕业生陈晨 | 研·毕业谈【6】

对话2022届优秀毕业生孔凡猛|研·毕业谈【5】

对话2022届优秀毕业生王奕 | 研·毕业谈【4】

对话2022届优秀毕业生朱延平|研·毕业谈【3】

对话2022届优秀毕业生潘静文 | 研·毕业谈【2】

对话2022届优秀毕业生周瑞|研·毕业谈【1】


山大研究生

sdu-grad


文字来源:韩晗 张琳

图片来源:韩晗 赵桂云

排版:孔文博

值班栏目主理:孔文博

责编:韩笑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山大研究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